常识网本站登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不做权威认证,如若验证其真实性,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。

首页 > 历史 > 历史解密 / 正文

战乱中天府之国四川 中央红军长征的“输血机”

游戏王 2017-03-12 历史解密 评论
导语:黑水县城海拔2350米。藏语安多方言称黑水为“措曲”,“措”为生铁之意、“曲”乃水之意,引申为黑水,也因河流贯穿全境的河水呈黑色而得名

黑水县城海拔2350米。藏语安多方言称黑水为“措曲”,“措”为生铁之意、“曲”乃水之意,引申为黑水,也因河流贯穿全境的河水呈黑色而得名。

红一、红四方面军会合后,从1935年6月中旬到9月上旬,10万红军在只有20多万人口的川西北地区停留了近3个月,如此大的粮食需求,川西北地区难以承受。如果按红军在川西北雪山草地每人每天耗一斤粮食计,总消耗粮食当在2500万斤至3000万斤左右,相当于红军集中留驻的茂县、松潘(一部分)、理县、汶川、黑水、大小金川、丹巴、马尔康、壤塘、阿坝地区年产粮食的50%以上。邓颖超回忆:“长征中除了作战外,粮食问题成为当时最大的困难,尤其是四川西北部藏族地区时,粮食就更困难。”萧锋在《长征日记》中写道:“粮食日渐成为威胁我军生存的大问题。仅不负担战斗任务的一军团直属队,在从懋功到毛儿盖的行军途中,18天就减员120人,占全队总人数近百分之十。”从某种意义上讲,粮食问题已成为当时红军亟待解决的首要难题。

在统一了红一、红四方面军北上过草地的意见后,中央军委决定在黑水芦花和毛儿盖各设一个筹粮委员会,为过草地加紧筹粮。

此时地里的青稞已经开始变黄,勉强可以食用,为了不被饿死,红军不得不割地里的青稞煮食。红军一边收割青稞,一边派人四处寻找藏民回家,宣传红军的主张,给付粮食价款,并在收完粮食的地里钉上木牌写明情况,以作借据。红军指战员全体动员,毛泽东和朱德等领导人都亲自下地同红军战士和藏胞一起收青稞。

在四川松潘元宝山“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”,邓小平亲自题写的碑园名在阳光下金光四射,不愧被誉为“中华第一金碑”。讲解员说,这里的“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纪念总碑”,是1990年8月落成的,江泽民、李鹏、杨尚昆、聂荣臻、徐向前、李先念、邓颖超、王震、萧克、刘华清等领导都在这里题过词。在这里,她还讲述了毛泽东筹粮的故事:毛泽东割麦时借了当地藏民的镰刀,因走得匆忙忘记了归还。20年后的1955年夏,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组来黑水拍摄《万水千山》外景时,毛泽东委托导演冯一夫代他寻找那把镰刀的主人,并表示多年来的歉意。

聂荣臻回忆:“因为这一带人烟稀少,又是少数民族地区,部队严重缺粮,我们几乎天天为粮食发愁。这种情况完全证实了中央一开始的正确判断。”部队到处筹粮,有些藏民误信敌人宣传,把粮食埋藏了起来,部队有时起用了藏民埋藏的粮食,就留下几块光洋,写个条子,表示歉意。

当时为了掌握政策,团以上都有筹粮委员会,统一筹粮,统一分配。对于收割藏民地里的青稞,红军有严格规定:一、各部队只有在用其他办法不能筹到粮食的时候,才许派人到藏民田中去收割已经成熟的麦子;二、收割麦子时,首先收割土司、头人等的,只有在迫不得已时,才去收割普通藏民的麦子;三、收割普通藏民的麦子,必须将所收数量,为什么收割麦子的原因等,照总政所发的条子,用墨笔写在木牌上,插在田中。藏民回来可以拿着木牌向红军部队领回粮款。聂荣臻在回忆录中说:“这实在是不得已的办法,因为红军要生存呀!”

红军在黑水各地筹、收、借粮过程中,纪律严明,所筹之粮,有的按当地粮价给付了银元和布匹,有的没付钱但也都打了借条。

红军收割藏民青稞这一史实,亲历者们一直没有忘记。时任中革军委第二野战纵队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邓发,1936年就曾以“杨定华”之化名发表文章《雪山草地行军记》,叙述了“全体动员割麦”的情景:“此时真有‘不割麦不得食’之势,除少数担任勤务之部队和伤病员之外,上自朱德总司令,下至炊事员、饲养员,都一齐动手,参加割麦的运动。”“朱德总司令不仅同战斗员一样割麦和打麦子,并且割下以后从一二十里远的地方,挑五六十斤回来。”“共产党的中央书记张闻天和年已五六十岁之徐特立、林伯渠,也来帮忙弄麦子。”

毛儿盖粮委的筹粮工作有相当部分是在黑水完成的,据萧锋的《长征日记》和《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》第2辑等载述,红军在黑水筹粮约半个月时间,共筹集粮食710万斤,其中在境内驻扎整训时耗用约600万斤,带走约110万斤……筹集了大批牛毛、羊毛、畜皮、兽皮、“牟子”(藏民用大麻、牛羊毛纺织成的御寒品)等御寒物资,为红军的北上,为红军过草地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。

Tags:黑水   红军   藏民

留言与评论(共有 0 条评论)
   
验证码:
搜索
网站分类
标签列表